图片
01阿里山的姑娘02 知道不知道03 敖包相会04 草原牧歌05 敢问路在何方06 故乡情07 好人一生平安08 康定情歌09牧羊曲10 泉水叮咚响11送别12 弯弯的月亮13 乌苏里船歌14一道道水15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16漁家姑娘在海边。
在此,对《阿里山的姑娘》《知道不知道》《康定情歌》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》《渔家姑娘在海边》5首曲子作介绍和鉴赏。并对每一首歌曲附上演唱欣赏。
图片
第一首:《阿里山的姑娘》
《阿里山的姑娘》并非传统民歌,而是 1949 年电影《阿里山风云》的主题曲,由邓禹平作词、张彻作曲。创作时融合了台湾高山族(邹族、泰雅族等)的音乐元素,因旋律极具民族风情,常被误认为是高山族民歌。1984 年,奚秀兰在央视春晚上演唱该曲,使其在内陆广泛流传。该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符号之一,既展现了台湾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,也寄托了人们对宝岛风光的向往。其 “美如水”“壮如山” 的比喻,已成为形容地域人文之美的经典表达。
第二首:《知道不知道》
该曲源于山西左权地区的传统小调《崖畔上开花》,原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民间歌谣。1951 年,电影《陕北牧歌》将其改编为插曲,后经邓丽君、刘若英等歌手翻唱,成为流传甚广的民谣经典。作为中国民间小调的代表,其 “以景喻情” 的创作手法影响了后世民谣,歌词中 “山清水秀” 的意象也成为中国乡村美学的符号,传递出对简单生活与真挚情感的珍视。
第三首:《康定情歌》(又名《跑马溜溜的山上》)
该曲是四川康定地区的传统民歌,源于藏族与汉族交融的 “溜溜调”,创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,最初为民间口头传唱,后经音乐家吴文季整理改编,1947 年由喻宜萱演唱后传遍全国,成为中国第一首走向世界的民歌。
该曲被翻译成英、法等多种语言,成为西方认知中国民歌的 “名片”,1996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“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民歌” 之一。其 “自由恋爱” 的主题,打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,在民国时期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,至今仍是康定城市文化的象征。
第四首: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》
1954 年,作曲家杨非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体验生活时,被瑞丽的风光与傣族风情打动,创作了该曲,最初为诗歌朗诵配乐,后改编为独唱歌曲,因描绘西双版纳般的美景,成为云南旅游的 “听觉符号”。
该曲成为云南边疆文化的代表,不仅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,更让傣族音乐元素走向全国,其对 “美丽地方” 的歌颂,也寄托了人们对和平、宁静生活的向往。
第五首:《渔家姑娘在海边》
该曲是 1975 年电影《海霞》的插曲,由黎汝清作词、王锡仁作曲,以福建沿海渔家生活为背景,描写了渔家姑娘保卫家乡、热爱劳动的形象,是 70 年代红色经典歌曲中兼具生活气息的作品。该曲突破了红色歌曲的口号化表达,以 “劳动 奉献” 的主题,塑造了新时代女性形象,其旋律中对 “大海” 的描绘,也成为海洋文化题材音乐的经典范例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